让孩子和自己成为顶级金融家与科技家

导读:我是你——同时在科技和金融交叉领域做事的人。我的目标是把自己训练成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顶级从业者(像布鲁斯·科夫纳式的纪律与风险感),同时把孩子培养成同一条赛道上的合伙学徒。本文以讲述者口吻,把“从 6 岁开始到职业化、再到传承”的详细养成模式写成可执行步骤,覆盖技能、知识、认知、资源、人脉、阅读、学历、工具与习惯。每一项都尽量实际、可打卡、可量化——你可以直接照着做。


一、整体原则(我始终遵循的五条规则)

  1. 早期以兴趣为先,后来以能力为本。(兴趣驱动坚持,能力带来结果)
  2. 小步快跑 + 严格复盘。 每 90 天一个小目标,做出产物(项目/回测/报告)。
  3. 把金融问题用技术方法解决,把技术问题用金融视角衡量。(数据优先、风险优先)
  4. 家长是导师而非替代者。 把决策权逐步交给孩子,让他们在可控风险内犯错并学习。
  5. 知识与行动并重。 读书和课程是种子,项目与实盘检验是肥料。

二、八大育成基石(把金融与科技并列、融合培养)

  1. 数学与统计(概率思维、时间序列、优化)——市场模型 + ML 基础。
  2. 编程与工程(Python、数据工程、系统设计、云)——把想法变成可重复的系统。
  3. 金融与市场知识(宏观、微观、衍生品、市场微结构)——判断与风险框架来源。
  4. 产品与设计思维(需求、迭代、用户/交易者体验)——构建可用的交易/风控产品。
  5. 系统化风险管理(仓位、回撤、压力测试、合规)——保护资本优先。
  6. 认知与心理训练(贝叶斯、反脆弱、情绪控制)——好的决策不被情绪破坏。
  7. 项目与实战经验(实习、创业、黑客松、实盘)——从“知道”到“会做”。
  8. 人脉与资源渠道(导师、行业、数据、法律/税务)——机会与保护网。

这八项同时培养,互为支撑:技术让策略可执行;金融让技术有正确目标;产品与风控让执行安全可扩展;认知与人脉让长期可持续。


三、分年龄段可执行培养计划(我对孩子和自己的安排)

注:每一阶段我都会列“孩子做什么 / 我做什么”。若你是单独培养自己,也按“孩子”的任务替换成“我自己要做”。

6–8 岁:兴趣与节奏(打好根基)

孩子做:

  • 读书:每天 20–30 分钟科普、故事书。
  • 逻辑与数学:数独、魔方、心算游戏(15–30 分钟/天)。
  • 创造力:学一种乐器或绘画,建立长期练习习惯。
  • 编程启蒙:Scratch/Blockly 每周一小项目。

我做:

  • 每晚与孩子讲一条“简单的财经/科技故事”并引导问答。
  • 把零花钱做成“储蓄/投资/消费”三罐游戏,教复利概念。
  • 自己做晨读:每天 20 分钟科技或财经文章示范给孩子看。

9–12 岁:项目意识与基础技术

孩子做:

  • 数学:分数、比例、初步代数,每周至少 3–5 小时练习。
  • 编程:Python 入门(变量、列表、绘图)与做第一个数据图项目(天气或股票价格可视化)。
  • 小项目:完成一个简单的“数据讲故事”项目并写一页报告。

我做:

  • 指导孩子在 GitHub 上创建仓库并写 README。
  • 与孩子一起做“周市场观察”:选择一条新闻讨论影响路径(政治→货币→价格)。
  • 把自己的工程任务拆成“家庭可见的小任务”,让孩子参与数据清洗或可视化。

13–18 岁:系统训练与模拟实战

孩子做:

  • 学术:微积分、概率与统计基础;选计算机课程。
  • 工程:熟练运用 pandas、numpy、matplotlib、Jupyter,学 Git。
  • 项目:完成至少 2 个回测或数据项目(如均线策略回测、情绪指标与市场关联分析)。
  • 模拟/小额实盘:在模拟账户或家长监督下做小额实盘,记录交易日志并每周复盘。
  • 产品感:完成 1 个“交易工具”小产品(比如一个权益曲线仪表盘)。

我做:

  • 带孩子参加黑客松、算法竞赛或投资夏令营。
  • 指导其项目结构(数据源、清洗、指标、回测、报告)。
  • 建立每周 60–90 分钟的复盘会议(批注日志、讨论改进)。

19–24 岁:学位、实习与可复现策略

孩子/我做:

  • 读大学:主修数学/计算机/工程/金融工程/经济学(至少一项)并辅修另一项。
  • 深学:计量经济学、线性代数、时间序列、机器学习基础。
  • 工程化:学 SQL、Docker、CI、基本云(AWS/GCP),做端到端数据管道。
  • 实习:争取 1–2 次金融机构或科技公司实习(交易室、量化团队、数据工程)。
  • 策略检验:把策略从研究级推进到样本外与真实成本考量的仿真,并在小额受限资金上验证。
  • 输出:每月一篇研究/产品笔记并在公开平台(或私有 portfolio)保存。

我做:

  • 利用职业网络为孩子争取实习与导师资源。
  • 与孩子一起搭建回测到生产的流水线(监控、告警、日志)。
  • 学习更深入的工程实践,弥补自己技术短板(若有)。

25–35 岁:职业化、规模化与领导力

目标(两人):把策略/产品规模化、建立机构化流程、开始管理资金或创立公司/团队。
要做的事:

  • 管理AUM(或公司产品),把风险管理写成可执行 SOP(止损、风控阈值、自动化熔断)。
  • 团队建设:招聘数据工程师、研究员、交易员、合规/法务。
  • 产品化:把研究变成 API、交易引擎、仪表盘与投资者报告。
  • 募资:准备 Pitch、投资者包、合规文件。
  • 教育传承:为孩子或新人建立训练营/课程。

我做(作为导师兼合伙人):

  • 设立家庭/团队的“复盘文化”:月度严格绩效评估与风险压力测试。
  • 定期输出(书、课程、公开演讲),把经验制度化并拓展人脉。

36 岁及以后:巩固、传承与影响力

  • 把多年经验写成书或课程,成立教育基金或奖学金。
  • 制定家族财富传承、税务与治理结构(家族办公室)。
  • 把成功的训练体系交给孩子/接班团队,成为教育与影响力的源头。

四、技术栈与工具(我要和孩子都熟练掌握的工具)

  • 编程语言:Python(必备),SQL(数据库),Java/Scala(大数据场景),C++(高频/性能优化可选)。
  • 数据与分析:pandas, numpy, matplotlib, seaborn, Jupyter, scikit-learn, statsmodels。
  • 机器学习:TensorFlow / PyTorch(进阶);XGBoost、LightGBM(工程化模型)。
  • 工程化:Git, Docker, Kubernetes(部署)、CI/CD(GitHub Actions)、测试框架(pytest)。
  • 大数据/流处理:Spark, Kafka(实时数据流与回测数据处理)。
  • 基础设施:AWS/GCP/Azure(S3、EC2、Lambda、BigQuery)、监控(Prometheus/Grafana)。
  • 交易/市场接入:Interactive Brokers API、FIX、券商专有 API;模拟交易平台(paper trading)。
  • 文档/协作:Notion/Confluence、Google Sheets、GitHub。

这些工具按阶段掌握:先 Python + pandas + Git + Jupyter;逐步补充 SQL、Docker、云与 CI。


五、项目与练习(把知识转为产出)

我与孩子每个阶段都有必做项目列表,项目必须有交付物(代码、报告、演示):

  • 6–12 岁:天气/股价可视化、简单小游戏(Scratch)。
  • 13–18 岁:均线策略回测、情绪词频与市场相关性研究、交易日志仪表盘。
  • 19–24 岁:端到端量化策略(数据管道→特征→回测→样本外→模拟实盘)、小型创业(FinTech 原型)。
  • 25–35 岁:多策略组合管理系统、风控平台、对外投资者报告、商业化产品(SaaS 风控)。
  • 36+ 岁:写书、开办课程/训练营、资助初创或教育项目。

每个项目必须包含:问题陈述 → 数据来源 → 方法论 → 复现步骤 → 样本内/外测试 → 风险分析 → 结论与改进计划。


六、阅读与学习路线(金融 + 科技合并)

儿童/入门:科普、故事、逻辑题。
青少年

  • 《股票作手回忆录》、《漫步华尔街》、Python 入门书。
    大学/早期职业
  • John Hull 《Options,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》
  • Wes McKinney 《Python for Data Analysis》
  • Jack Schwager 《Market Wizards》
    进阶(科技侧)
  • Ian Goodfellow / Yoshua Bengio / Aaron Courville《Deep Learning》(入门章节)
  • “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”(产品设计基础)
    进阶(金融侧)
  • Nassim Taleb 《Fooled by Randomness》《The Black Swan》
  • Marcos López de Prado 《Advances in Financial Machine Learning》
    实践资源:论文、开源库文档、行业报告、工程博客(Stripe、Uber、Netflix 技术博客)。

我和孩子把书单分配到每年,按月读并在月末做 30–60 分钟讨论。


七、习惯、日程与复盘模板(可立即采用)

每日(交易/学习日)样板

  • 06:00–06:30 晨读(宏观 + 技术文章)并写晨会 3 行摘要。
  • 06:30–07:15 策略/系统健康检查(数据完整性、异常监控、仓位核对)。
  • 白天:2–3 段 60–90 分钟深学/编码时间块(专注无干扰)。
  • 交易时段:严格按规则下单(若有)。
  • 交易/实验后 30–60 分钟内写入日志(入场/理由/止损/情绪)。
  • 睡前 10–20 分钟回顾当天学到的 1 件事并记入“问题本”。

每周

  • 周一写本周宏观观点(1 页)与技术任务清单。
  • 周中 2 小时深学(算法/系统设计/论文)。
  • 周五周复盘(绩效、bug、风险、情绪模式)。
  • 与孩子每周 1 次复盘会:讨论项目进展和成长问题。

每月

  • 压力测试、样本外验证、代码审查、读一本书并做书摘。
  • KPI 汇报(策略表现、行为习惯完成率、学习进度)。

晨会模板(1 页):日期 / 今日三要点 / 今日风险 / 今日日程 / 今日学习目标。
交易/实验日志字段(CSV):日期, 时间, 项目/资产, 操作, 数量/时长, 入场理由, 止损/预期, 结果, 情绪评分, 改进项。


八、衡量指标(KPI)——行为 + 技能 + 绩效 + 人脉

  • 行为:晨会打卡率、周复盘完成率、每周深学小时数。
  • 技能:掌握语言/工具数、完成的端到端项目数、代码贡献数(GitHub)。
  • 绩效(金融):年化、夏普、最大回撤、实盘一致性(样本外表现)。
  • 科技产出:系统稳定性(MTTR)、延迟指标、自动化覆盖率(测试/CI)。
  • 人脉:导师数、行业活动次数、高质量联系人数量。

我每季度会把这些 KPI 与孩子公开在家庭白板上,讨论改进计划。


九、常见坑与纠偏(我亲历并教给孩子的规则)

  1. 以为工具能替代思考 → 纠偏:先理解问题,再选工具。
  2. 过拟合与过度工程化 → 纠偏:强制样本外测试与“先小规模再扩大”。
  3. 家长替代孩子决策 → 纠偏:明确“可控错误范围”,孩子犯错后必须写 1 页复盘。
  4. 忽视心理与体能 → 纠偏:强制休息、运动与冥想日程。
  5. 以为学历是万能钥匙 → 纠偏:学历是门票,项目与产出才是通行证。

十、我成为“布鲁斯·科夫纳式”的五年自我修炼计划(结合科技)

适合 25–40 岁已有基础、希望把自己推向顶级的从业者。

第 1 年(技术与数学补强)

  • 每周 8–12 小时系统化学习计量/概率与 ML;完成 3 个回测项目并代码化。
  • 把一个研究推向样本外测试并在小额受限资金上做验证。

第 2 年(工程化与自动化)

  • 构建从数据摄取到生产下单的流水线(监控、告警、测试覆盖)。
  • 将策略自动化并实现实时监控与熔断。

第 3 年(风险与组织)

  • 组织 2–5 人团队,形成 SOP,做月度压力测试,出台家族/基金治理文件。
  • 争取稳定的资金规模管理权限(达到目标 AUM)。

第 4 年(扩展与影响)

  • 出版专业文章或书籍,建立公开课程。
  • 拓展投资/产品到新的市场或技术方向(AI 驱动 alpha、另类数据)。

第 5 年(传承与制度化)

  • 建立教育基金、训练营,把实战训练体系传承给孩子与外部学员。
  • 把团队与系统打造成可持续的机构(不是只依赖个人)。

结语(讲述者的承诺与行动)

培养孩子和自己为“顶级金融家与科技家”不是一篇文章能完成的事,但这是一本可操作的手册。作为讲述者,我承诺:把日常变成训练场,把项目变成考核,把复盘变成成长引擎。你把这篇文章当作家庭的“操作系统”——按阶段执行、按 KPI 复核、按季度调整。十年后的你和孩子,或许不是另一个布鲁斯·科夫纳,但一定会拥有独立判断市场与技术、构建可重复系统、管理风险与传承知识的能力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